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90%的老师都忽略了这一点

一、核心素养为何被忽视?

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更关注技法训练和作品呈现,却忽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学惯性使然,二是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不够深入。比如”图像识读”素养常被简化为”看图说话”,而”审美判断”则停留在主观感受层面。

二、五大素养的实践盲区

文化理解最容易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传统文化符号,却未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某次公开课中,学生能熟练临摹青花瓷纹样,却说不出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

创意实践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放任导致创作空洞,要么过度干预限制思维发散。有位教师让学生以”城市”为主题创作时,提供了大量范画参考,结果半数作品出现雷同的悬浮建筑。

三、课堂中的突破性尝试

在《民间剪纸》单元教学中,有位教师这样融合素养培养:

  • 通过对比南北剪纸风格(图像识读)
  • 讨论纹样中的阴阳哲学(文化理解)
  • 设计融合校园文化的剪纸作品(创意实践)
  • 学生最终完成的”校徽剪纸”既传承了技艺,又体现了现代审美。

    四、评价体系的调整

    当前美术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作业批改时增加过程性评语:”注意到你修改了三次构图(艺术表现),对透视问题的坚持值得肯定(审美判断)”。某校通过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完整记录了学生从草图到成品的思维轨迹。

    五、教研活动的创新方向

    区域教研可尝试”素养靶向”备课:

  • 选取《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
  • 设计”古画修复师”情境任务
  • 融入化学颜料分析(跨学科)
  • 某教研组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将美术鉴赏课升级为培养文化自信的思政课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