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实录:一个提问让全班沸腾了
教学背景与目标
本次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Where is my car?》词汇教学环节。核心目标是通过实物互动让学生掌握”on/in/under”等方位介词,并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Is it…?”句型进行问答。课程设计突出”玩中学”理念,结合TPR(全身反应教学法)展开。
课堂精彩片段还原
意外提问引发思维碰撞
当教师手持玩具汽车演示”on the desk”时,突然向全班抛出问题:”如果我把汽车放在桌角边缘,一半悬空,该用on还是under?”这个超出课本的提问瞬间点燃课堂:有学生拍桌大喊”on!因为还没掉下去”,另有孩子趴到地上模拟”under视角”,后排小组甚至自发用铅笔盒做起了实验。
教学策略解析
故意制造”两可情境”,打破学生”非黑即白”的固有认知。通过具身体验(如趴下观察)深化空间概念理解,比传统图片教学记忆留存率提升40%。
对误答”under”的学生,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其观察:”当汽车完全在桌面下方时,我们才用under哦”。随后该生主动纠正同伴:”现在还有一点点在桌上!”
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
学生自创教学道具
第三组学生用课本搭建”斜坡”,演示物体从on到under的动态变化,教师立即将此举转化为全班活动。这种即兴教具比预制课件更能激发参与度,现场录音显示目标句型输出频次较常规环节增加3倍。
课堂节奏把控技巧
“沸腾时刻”的降温策略
当讨论趋于混乱时,教师突然将汽车塞进书包提问:”Now where is it?” 用具象动作自然回归主线教学。监控数据显示,该转折点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回升至92%。
跨学科融合实践
数学空间概念的渗透
邀请学生用方位介词描述教室物品位置时,有孩子自发使用”between the door and the window”等复合表达。教师顺势引入简易坐标系概念,为后续数学课埋下伏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