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课堂插曲
上周三的英语课上,我正带着三年级学生练习”What’s this?”的句型。当我举起一张苹果图片时,平时沉默的小林突然举手:”老师,苹果为什么叫apple?”全班瞬间安静,我一时语塞——备课时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被忽视的教学盲区
翻看教案才发现,所有单词教学都停留在”读音-拼写-跟读”的机械循环。学生记住的是符号,却不懂语言背后的逻辑。更让我惭愧的是,课标里明确要求”渗透文化意识”,而我连最简单的词源联想都没设计。
即时调整的尝试
当场打开电子词典,展示古英语”æppel”到现代”apple”的演变。孩子们眼睛发亮,自发讨论起中文”苹果”的发音由来。我顺势追问:”你们还想知道哪些单词的故事?”课后作业变成了”调查一个喜欢的英文单词历史”。
说课稿设计的重构
这次意外暴露出说课稿的致命问题:过度关注教学流程完整性,却少了学情预判的弹性空间。重新备课时的调整:
持续发酵的连锁反应
第二天有学生带着手绘的”banana词源树”来办公室,家长群里开始讨论家庭词源游戏。教导主任听课记录写道:”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比完美执行教案更重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