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这3个关键点,90%的家长都忽略了
语言积累与运用:基础中的基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许多家长过于关注成绩,却忽略了日常的字词积累和语言表达训练。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朗读、仿写、造句等形式,帮助孩子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在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可以引导孩子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并尝试用这些词语创作小段落。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
语文学习不仅是记忆,更是思维的锻炼。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说课设计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比如《乌鸦喝水》一课,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如果你是乌鸦,还会想到哪些办法?鼓励孩子跳出固定答案,发展多元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扎根传统的语文学习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核心素养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学中应结合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孩子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在《端午粽》的说课中,除了讲解课文,还可延伸介绍端午节习俗,甚至组织包粽子实践活动,让文化学习更生动。
教学反思: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许多教师容易陷入教教材的误区,而核心素养要求用教材教。在《赵州桥》的说课中,不仅要讲解课文内容,还可结合科学(桥梁结构)、历史(古代建筑成就)等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跳出课本框架,灵活整合资源。
家校协同:家长如何配合核心素养培养
家长常问如何辅文作业,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日常浸润。家长多与孩子共读经典、讨论生活现象(如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技巧)、参观文化场所(博物馆、古迹),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场景。逛超市时让孩子读商品说明书,既是识字练习,也是实用文体阅读的训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