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3个关键点,90%的老师都忽略了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深层逻辑
许多教师将”语言积累”简单等同于背诵字词句段,却忽略了真实语境中的迁移能力。比如在三年级《荷花》一课中,与其要求机械抄写”挨挨挤挤”等词语,不如设计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用这个词描述货架商品。某次公开课上,学生用”路灯挨挨挤挤地站在街边”造句,这种创造性运用才是素养落地的体现。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隐形陷阱
常见的”标准答案式”教学正在扼杀思维活力。在《曹冲称象》的说课案例中,有位教师抛出开放性问题:”如果当时没有石头,还有什么办法?”学生提出的”用士兵代替石头””记录水位变化”等方案,恰恰展现了分析比较、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这种生成性课堂比程式化的分段概括更有价值。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盲区
审美教育不应局限于古诗词背诵。某校在《火烧云》教学中,让学生用短视频拍摄晚霞并配解说词,有个孩子描述”云朵像被咬了一口的棉花糖”,这种个性化表达比教材中的比喻更鲜活。在说课设计中加入”改编课文为剧本””给插图写旁白”等任务,让审美体验真正内化。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现实脱节
文化教育最忌符号化灌输。在《端午粽》说课时,有教师组织”奶奶教我包粽子”的实践作业,学生带回的不仅是粽叶清香,还有祖辈口述的端午习俗。这种具身认知比观看文化纪录片深刻得多。当前教材中24个传统节日主题,完全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转化为文化实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