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三年级英语课上的一个小举动,效果出乎意料
课堂突发状况引发的思考
上周的三年级英语课上,原本按计划进行”Animals”单元词汇教学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熊猫叫panda不叫’胖达’?”全班哄堂大笑。这个看似捣乱的问题,却让我意识到机械跟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把发音游戏化的小尝试
我临时调整教案,在黑板上画了熊猫简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pan-da”两个音节,让同学们模仿熊猫打滚的动作分段跟读。没想到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连平时最害羞的小雨都主动站到讲台前表演。更意外的是,下课时全班竟然自发用”panda动作+发音”的方式向我告别。
从发音规律到文化延伸
第二天我准备了升级版活动:用动物叫声辅助发音教学。比如教”duck”时让学鸭子摇摆走路,发”d-d-d”爆破音;学”snake”时用手臂模仿蛇形并拖长”s”音。孩子们很快发现”字母组合发音有规律”,甚至开始自己编出”tiger要龇牙咧嘴发’t-t-t'”的联想方法。
教学相长的真实收获
周三批改作业时发现,包含这些动作词汇的默写正确率比往常高出40%。更让我触动的是课间有几个孩子跑来展示自创的”单词动作密码本”,用简笔画记录了他们发明的26个字母发音动作。这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纪律问题”,或许只是教学设计未能点燃学习热情的信号。
关于课堂节奏的新发现
周五的公开课上,我故意在20分钟集中讲解后插入”动作解码游戏”。当观察到后排学生开始揉眼睛时,突然举起单词卡大喊:”现在需要一位狮子王帮我们吼出这个单词!”课堂瞬间恢复活力。听课老师后来反馈,这种基于学生注意力曲线的节奏设计,比全程热闹的活动更符合认知规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