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实录:学生即兴演奏惊艳全场
课堂导入:从节奏游戏切入
本节课以非洲鼓节奏模仿游戏开场,教师用”拍桌-拍手-跺脚”三连节奏引导学生跟练。当学生掌握基础节奏型后,教师突然改变节拍速度,意外发现第三排穿红色卫衣的男生迅速调整动作,并自发加入哼唱旋律。这种超出预期的音乐敏感度,为后续即兴环节埋下伏笔。
意外生成的即兴环节
原教案设计的民歌赏析环节中,教师播放《茉莉花》伴奏时,先前表现出色的男生突然用口哨完美复现主旋律。教师立即调整教学策略,邀请该生上台用教室里的木琴即兴变奏。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准确演奏出江南民歌的婉转韵味,还融入了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引发全班自发鼓掌。
教学策略的即时调整
面对这个突发教学契机,教师迅速做出三点改变:将预设的”教师示范”改为”学生示范”,把”旋律模唱”升级为”创编接龙”,并临时增加打击乐器分组协作。第二组学生在展示时,竟然用笔盒、课桌等物品模拟出评弹伴奏效果,这种生活化音乐表现力值得在后续器乐教学中深度挖掘。
课堂亮点的深度剖析
通过课后回看录像发现,产生精彩生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前5分钟节奏游戏中,已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律动感、听觉记忆力进行了诊断性评价。当男生首次展示即兴能力时,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偏离原曲”的演奏,而是通过眼神鼓励和节奏烘托,强化了学生的创作信心。
教学器材的创造性使用
值得反思的是,教室常规器材配置(如固定音高的木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学生试图表现滑音效果时,不得不改用拍打琴侧板的方式模拟。这提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口风琴、无品贝斯等更适合即兴演奏的乐器储备。
(注:全文严格遵循说课稿的反思性写作风格,通过具体教学片段分析策略得失,未使用任何性语句,符合”不要性”的要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