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90%的老师都忽略了这点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深层关联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而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90%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只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未能真正融入思维训练和文化渗透。
二、语文课堂中的常见误区
许多课堂仍以字词句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对其意境和哲理的探讨。
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文化载体。但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未能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课堂,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认同感。
朗读、赏析本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但部分教师仅以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扼杀了审美创造力。
三、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在《草船借箭》一课中,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会如何应对周瑜的刁难?通过情境模拟,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清明》古诗教学中,可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节气文化,甚至引入美术课绘制清明图景,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结合。
通过辩论赛、剧本创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学习《少年中国说》后,组织当代少年责任主题演讲。
四、教学案例对比分析
某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传统教法仅聚焦段落大意和生字词;而素养导向的课堂则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五壮士的选择令人敬佩?如果是你,会怎么做?通过价值观辨析,实现思维与文化的双重渗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