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名场面:当”apple”遇到神翻译

小标题:常规提问暗藏”笑果”

今天在三年级英语课上复习水果单词时,我举着苹果卡片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前排学生齐声回答”apple”,正打算引入复数句型,突然角落里传来清脆的童声:”老师!这是’挨炮’!”

小标题:方言梗引发的教学契机

全班瞬间笑作一团,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还认真解释:”我爸爸打游戏总说’挨炮了’,就是这个单词呀!”

我迅速抓住这个生成性教学资源,在黑板上写下”apple”和中文谐音对比,趁机拓展发音要点:”英语的’p’要轻轻送气,可不能真的让嘴巴’挨炮’哦”

小标题:错误回答里的语言学智慧

课后翻看教学反思笔记时发现,这个看似滑稽的回答其实展现了母语正迁移现象。学生无意识地将语音输入(家长打游戏的方言发音)与课堂内容建立了联结,这种语言敏感性正是外语习得的关键能力。

小标题:教学策略即时调整

第二天我修改了原定说课方案,新增”趣味发音对比”环节。准备了三组易混淆词汇,让学生分组寻找中文里的有趣谐音,课堂立即从被动跟读变成了主动探究,连平时沉默的学生都举手分享”banana-不拿呢”这样的创意联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