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90%的老师都忽略了这点

核心素养为何被忽视?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技法训练和作品呈现,而忽略了核心素养的渗透。许多老师认为”画得像”就是成功,却忽视了艺术思维的培养。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难以真正落地。

图像识读:不只是”看画”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但很多课堂仅停留在”这幅画好看吗”的浅层提问。真正的图像识读应引导学生分析构图、色彩、符号等视觉语言,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市井人物的动态细节,理解宋代社会风貌。

美术表现:超越技法训练

部分教师将美术课等同于”手把手教画画”,过度强调素描、水彩等技法。美术表现素养更注重个性化表达。例如在《我的自画像》单元,可以鼓励学生用拼贴、数字绘画等多种媒介创作,而非统一要求写实肖像。

审美判断:避免标准答案

“哪种颜色搭配更美?”这类封闭式提问在课堂中屡见不鲜。审美判断素养应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对比莫奈的朦胧光影与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美学风格的独特价值。

创意实践:打破模板化教学

临摹范画、按步骤制作手工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奇幻城堡》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建筑结构知识,但应允许学生融合科幻、童话等元素进行再创造,甚至用废纸箱等材料搭建立体作品。

文化理解:警惕表面化解读

在涉及传统文化题材时,部分课堂仅停留在”画京剧脸谱””做青花瓷纹样”的形式模仿。深层文化理解需要结合历史语境,比如引导学生探究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思考佛教艺术与中国审美的融合过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