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是什么时候提出的?90%的人都不知道

结构化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结构化教学(Structured Teaching)最早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TEACCH(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handicapped Children)项目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设计。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视觉化、系统化的环境安排,帮助学习者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

结构化教学的核心要素

  • 物理环境结构化
  • 通过划分明确的功能区域(如学习区、休息区),减少环境干扰,提升学习专注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用颜色标签区分单词卡、对话练习区。

  • 时间流程可视化
  • 用时间表、流程图等工具让学生预知活动顺序。比如三年级英语课上,用图片展示听录音→跟读→小组对话的步骤,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 任务分解系统化
  • 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教学反思中常见的问题是学生难以掌握长句,结构化教学会先教单词,再组合成短语,最后完成整句输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三年级动物词汇教学

    教师将教室布置成动物园主题区,用动物玩偶和单词卡配对;学生按流程图完成听动物叫声→指认图片→拼读单词的递进任务。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词汇记忆效率。

    对教师说课稿的

    在撰写英语说课稿时,需明确体现结构化教学的三大维度:

  • 如何通过教具摆放实现环境结构化
  • 如何用时间轴规划教学环节
  • 如何设计阶梯式任务(如从单词认读到情景对话)
  • 教学反思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因结构清晰而减少学习阻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