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学生一个回答让老师当场愣住
教学背景与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词汇课,教学内容为”Animals”主题。教师原计划通过图片展示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掌握”cat/dog/bird”等基础词汇,并学会用”It’s a…”句型描述动物。
在设计环节时,我特意加入了”猜动物”游戏环节:用布遮盖动物玩偶的一部分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局部来猜测动物名称。这个环节既检验词汇掌握情况,又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课堂突发情况实录
当展示到第三个动物(长颈鹿玩偶)时,按照预设,学生应该通过露出的长脖子特征说出”giraffe”。但学生小明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这是恐龙!因为博物馆的恐龙脖子也很长。”
教室里瞬间安静——课本里根本没有”dinosaur”这个超纲词,更没想到学生会用中文场景知识反驳教学预设。我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是典型的”跨学科思维碰撞”。
教学机智应对策略
顺势引导词汇拓展
立即在黑板上补充写下”dinosaur”并标注音标,同时对比展示长颈鹿和恐龙图片:”Giraffe eats leaves, but dinosaur eats…?” 学生集体喊出”meat!”,自然引出了食草/食肉动物的分类概念。
鼓励批判性思维
表扬小明:”Great observation! 但科学家怎么区分化石是恐龙还是长颈鹿呢?” 学生开始讨论骨骼特征、生存年代等,虽然中英文混杂,但成功激活了科学课知识。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原定教学进度被打断,但生成的新知识点(dinosaur/herbivore等)让课堂更有张力。今后备课需预留10%的弹性时间应对类似情况。
跨学科融合设计
英语课标强调”主题式学习”,可尝试与科学课联动设计”远古动物”主题单元,提前准备恐龙、猛犸象等拓展词汇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评价机制调整
在语言准确性之外,需增加”创新思维”评分项。对于小明这类跳出框架的回答,可用”Creative idea! Can you say it in English?”引导双语表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