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90%的老师都忽略了这1点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误区

许多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能会花大量时间讲解单词和语法,却很少设计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无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真实情境的缺失

核心素养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但许多课堂仍停留在纸上谈兵。比如,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教师可能会让学生反复朗读Whats your name?的对话,却很少创设新生自我介绍或采访新同学的真实任务。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实际运用,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但现实中,教师常常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能会过度干预,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试错来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四、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分数为导向,而核心素养要求多元化的评价。在英语教学中,除了笔试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许多教师仍以默写全对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综合素养。

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要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师需从教学设计入手。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上,可以设计模拟超市购物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How much is it?等句型。采用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六、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而不是直接讲解文章主旨。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