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3个关键,90%的老师都忽略了
一、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变
传统数学课堂常陷入题型套路的误区,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却不会灵活应用。核心素养要求将真实情境融入教学: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课时,可设计分披萨测量彩带等生活化任务,让学生理解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非抽象符号。
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隐性短板
许多教师重视计算结果却忽视表达过程。在说课稿设计中,需加入说思路环节:比如让学生用先…再…因为…的句式描述解题步骤,或通过小组辩论解释为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这种语言输出能深化逻辑思维,也是核心素养中推理能力的外显。
三、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盲区
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的联结常被忽略。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可结合美术课剪纸活动,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对称(蝴蝶翅膀、树叶脉络)。在说课稿中需明确标注跨学科衔接点,这种设计能培养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网状结构。
四、评价方式与核心素养的错位
仅用试卷分数评价会偏离素养目标。在说课稿中加入过程性评价设计:如记录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合作中的贡献度,或通过数学日记分析其思维发展。这种动态跟踪更能反映核心素养的成长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