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节董吉旺老师的课为例,引发了一下思考,1、水平一篮球单元中,体能维度的课发展何种体能?2、用篮球发展该能力的价值或意义大吗?3、设计怎样的方法来发展该能力?4、设计的时候考虑到项目特征人–球–人了吗?
从董老师的教案以及课堂的呈现,这节课重点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省纲》在水平一篮球单元的表现标准中,有关体能维度的描述有“….表现出拍球的多样性、连续性与熟练度”,“….表现出一定的判断与控制力”,“….表现出反应快速、移动及时”。《省岗配套用书》在水平一篮球单元的教学设计思路中提到,“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小篮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拍球的方法。应注意在游戏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身体姿势、不同力量、速度、方向、路线、节奏等方面体验人与球的关系,感知篮球特性,丰富身体体验,提高练习兴趣,发展球感以及协调、灵敏等体能。”我们知道,力量素质的敏感期女孩在10~13岁,男孩在11~13岁,在这个年龄段力量素质通过锻炼增长的速度最快,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8~9岁,锻炼引起的力量增加主要是神经的协调性改善所得,所以我认为水平一篮球单元体能维度的课应以发展学生的球感、协调、灵敏素质为主,而非力量素质。
如果以教什么和用什么教来审视这堂课的话,那么分析认为,教“发展体能(力量)的方法”,用“篮球”教。水平一内容单元包含跑、跳、投掷、体操、武术、篮、足、排、乒乓、羽毛等等,其中不乏发展力量素质的教材,就其价值或意义,篮球教材发展力量素质的意义价值不大,上肢力量可以在投掷课发展,下肢力量可以在跳跃课发展。
这节课的练习方法1是原地拍球接反弹球,分析学生完成这一动作过程中,对力量素质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二年级的学生单手拍球反弹过头顶所需的力量素质是完全具备的,从学生课中的表现来看,造成动作失败的因素是反弹球的方向不够直,方向不直是因为学生控球能力(球感)不足造成的,而非力量。在练习方法2中,学生需要原地拍球后接对方球,这就需要学生更强的判断力(包括配合意识)和奔跑能力,这一练习方法的有效性不可否认,如果把该练习针对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改变为重点发展判断力,那么效果会更好,当然,怎样让学生学会这个练习方法,也是这堂课所缺乏的。
曾经提出过一点疑惑,水平一篮球课“人–球–人”的关系是否需要体现?加入对抗是否合适?结合这次听课,思考再三,认为篮球项目特征“人–球–人”的关系不单是体现在对抗上,同样也可以体现在配合上。就以上课班级的课堂表现来说,他们还不足以在比赛环境中自如的运球,虽然我们可以弱化规则降低难度,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对抗,但是我思考,这会不会得不偿失呢?相反,我们把水平一篮球课“人–球–人”的关系体现在同伴间的配合上,是否更便于我们设计练习方法,达到发展其体能的目的。
相关链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