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堂教学建议的解读(一)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有专门的学时作保证,每名高中生必须修完所有模块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因此,《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一线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建议,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追求,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11条课堂教学建议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地渗透到目标中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方面的建议集中在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以及强化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并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课程育人;后者注重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罗列,强调教多少知识,每个知识点用多少课时,教学的追求是把这些知识教完和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基于课程论的课程标准与基于教学论的教学大纲无论从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还是从表达方式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因此,如果我们还是从教学大纲的角度看待课程标准就显得不合时宜。即使教学大纲的“鼻祖”——俄罗斯,也是从国家的层面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在课程标准指引下由一些专家团队开发,并且教学大纲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
(二)课程标准确立了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这是对全国所有学生的期望性结果,也是规定性要求,但相对比较宏观。各地特别是各校还应结合本校的实际设置具体和明确的学段、模块和课时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且从学段到课时的目标应该是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能力分目标中提出:“……显著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如果是篮球模块中的一堂篮球课,就应该提出“俯卧撑力量练习平均能做到15个”“一分钟中距离投篮平均达到3个”这样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目标确立后,就需要思考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方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这就大大提高了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某一节跳远课提出的体育品德方面的目标是“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那么,这节课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再如,体能练习要求学生1 500米跑的成绩比上一节课快1秒。技能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完整跳远练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跳得远。我们不能再把一节课的内容理解成就是单个技术,一堂课的内容不仅包括单个技术,也包括多个技术、组合技术和战术以及展示或比赛;不仅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游戏活动内容、体能练习内容;不仅包括基本部分的内容,还包括准备活动的内容和结束部分的内容。所有这些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都要服务于达成课堂学习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讲,课堂教案应该首先写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写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树立新的知识观,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
(一)要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之间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只注重单个技术的掌握,不注重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技能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况且在诸如篮球等比赛中是通过多种技术的有机联系和灵活运用才能发挥运动水平。因此,未来基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体育课不能一节课就教一个单个技术,而是应该教多个技术和组合技术。如,一节排球课,应该教垫球、传球、发球,甚至拦网和扣球。如果这些基本技术每节排球课都进行学练,1个模块学习结束时,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就会大幅提高。有人提出了这样2个问题:一是,如果某节课不专门教一个单个技术,单个技术动作就不规范、掌握不好,某一单个技术掌握不好,怎么会学好下一个单个技术呢?实际上,靠一节或几节体育课是学不好一个单个技术的,单个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要通过长期的练习,特别是要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经常运用。即使N BA篮球球员每节训练课中也要练习传球、运球、投篮等基本技术。众所周知,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另一个问题是球类运动可以每节体育课教多个技术动作,像技巧项目,前面一个技术动作未掌握,下一个技术动作难以连接。实际上,不是说前面一个技术动作要掌握得很规范、做得很完美以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技术动作,而是前面一个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了,就应该学练下一个技术动作,并尽早将多个技术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就能提高整体的技巧水平。如果尽早地让学生学练有多个动作组成的技巧,一个技巧模块学练后,学生的整体技巧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因为复杂的运动情境更接近真实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如,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就不能一节课中仅让学生进行2名学生1组的原地对传练习,因为这是简单的情境,况且在真实情境中(如在篮球2对2对抗练习或比赛中)不会有这样的静态对传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2名或3名学生的行进间传球,或进行带有消极防守或积极防守的传球,并进行传球与运球、传球与投篮等组合练习,这是较复杂的情境。最复杂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对抗或比赛的过程中运用传球技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对抗练习和比赛或展示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某一项目的整体运动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积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的效果明显,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实践、创新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但它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都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无论对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是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变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普遍状况,给学生提供更多学练的时间。无论是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是靠学生学练出来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使学生在大量的学练中深刻体验运动的价值和乐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运动。
(三)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只是采用集体操练的单一组织形式,要将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操练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对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教学方式更重要,因为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四、线上线下学习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下已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对教育领域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学生获取知识也不仅仅是依靠课堂和教材,课堂和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学生要获取更多的足球知识,除了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外,还可以通过网上获得更多更好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方面关注了2点。
(一)强调要“将多媒体、电子白板、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加速度计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学生保持适宜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其中运动强度就可以将先进的心率监测仪挂在墙壁上,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每一时段的心率变化情况,从而调整运动强度,使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练。再如,为了监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可以利用运动手表记录学生每天通过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记录学生的步数等。
(二)强调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可以开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为了使学生深度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有关内容进行组织和编排,每个微课内容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讲授配以文字、图表和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总之,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高度重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详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第9第12页)。
相关链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