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干预三大策略,90%的家长都做错了

误区一:过度依赖单一结构化教学

许多家长误以为结构化教学就是固定时间表或视觉提示卡,生硬套用流程。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是”弹性结构化”——需根据孩子当天的情绪状态、兴趣点动态调整。比如同样学习穿衣步骤,焦虑期可拆解成更细小的动作,兴奋期则可尝试加入社交互动元素。

误区二:忽视自然情境中的教学契机

结构化不等于只在桌面训练。超市购物时认识商品分类、公园玩耍时学习轮流滑梯,都是天然的结构化场景。曾有位妈妈在早餐时段教孩子”递-接”动作,通过反复传递果酱瓶,两周后孩子竟主动说出”给我黄油”,这比卡片教学效果提升3倍。

误区三:强化物使用机械化

80%的家长把零食玩具当作万能强化物,却忽略了社会性强化(击掌、夸奖)的重要性。更关键的误区是:强化必须及时但不必刻板。当孩子自发完成收拾玩具时,夸张的惊喜表情比事后补发贴纸更能建立内在动机。

说课稿设计要点

在设计自闭症儿童集体课说课稿时,要预留15%的弹性时间应对突发状况。比如认知颜色课程中,当某个孩子持续拍打教具,可将原定的”指认颜色”临时改为”拍红色积木”,既满足感统需求又达成教学目标。

家校协作的隐藏关键

定期给家长发放”行为观察日记模板”,要求记录孩子崩溃前5分钟的细节。这些数据往往能揭示结构化教学中的致命漏洞,比如某个孩子每次都在过渡环节崩溃,说明视觉日程表需要加入更明显的预备提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