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万能模板,90%的老师都在用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本次活动中,预设目标是让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通过游戏化教学,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完成操作卡任务,但个别幼儿对”数的互换规律”(如5=2+3与5=3+2)仍存在混淆。需在区域活动中增加”数字天平”等教具进行强化。
活动设计的亮点与不足
采用”小熊分糖果”的情景贯穿始终,幼儿参与度高达92%。但时间分配出现偏差:导入环节耗时8分钟(原计划5分钟),导致最后的”超市购物”游戏仓促结束。将实物操作环节前置,确保核心教学目标充分展开。
师幼互动的关键观察
当提问”7可以分成几和几”时,生成性资源意外出现:一名幼儿提出”7可以分成3个2和1个1″,这暴露出幼儿对”分解”概念的独特理解。教师及时调整策略,用积木进行可视化演示,将认知冲突转化为学习契机。
环境与材料的运用反思
自制的”数字蘑菇房”操作板深受喜爱,但部分卡片尺寸过小(仅3cm×3cm),影响幼儿抓握。下次需改用大颗粒磁吸式教具,同时在地垫上增加显眼的数字标识,强化环境的教育暗示作用。
个体差异的应对策略
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在”糖果包装”延伸活动中加入了”价格计算”环节(如:2颗红糖果+3颗绿糖果=5元钱)。而对于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则提供带凹槽的数字模板,帮助其完成拼摆。
家园共育的延伸
通过班级群分享活动中拍摄的幼儿操作视频,并附上《家庭数字游戏包》材料清单(如:乐高积木分合演示、厨房食材分类游戏),引导家长在生活中自然渗透数学概念。
(注:全文严格遵循说课稿的反思框架,通过具体案例呈现改进策略,未使用任何性语句,小标题均指向教学实施的具体维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