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3大秘诀,90%的老师都用错了
误区一:把结构等同于填模板
许多教师误以为结构化教学就是套用固定教案模板,比如导入-新授-练习-四步法。真正的结构化需要根据学生认知动态调整。例如小学英语词汇课中,机械跟读单词(如apple、banana)不如设计水果超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结构。
误区二:过度依赖可视化工具
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确实能辅助教学,但部分教师将所有内容强行塞进框架。曾有位三年级老师用树状图教《My Family》,结果学生花20分钟画图却说不清grandparents的实际含义。结构化应聚焦思维逻辑,而非形式美观。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结构破坏时刻
当学生突然提问为什么不能把I am写成Im?时,多数教师选择直接纠正。但这类破坏恰恰是结构化教学的关键契机。例如通过对比I am happy和Im happy的语用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缩写规律,比单纯强调规则更有效。
说课稿中的结构化实践
在三年级英语《At the zoo》说课稿中,有位教师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盲听动物叫声(听觉结构),再分组模仿动作(肢体结构),最后用I see…/It has…句型描述(语言结构)。这种多维度递进的结构化设计,远比机械跟读教材更能激活课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